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 修养的海因里希法则

修养的海因里希法则

修养的海因里希法则

《中庸》一共三十三章,前面是第一章,子思立言,讲命、性、道、慎独、致中和。接下来的十章,是子思引用孔子的话,来论证这第一章的立意。

第一章首先说明道的本原出于天,不可更易;道的实体则备于我们自己,不可偏离。

既然都在自己身上,我们就要有存养省察之道。所谓修身养性,因为有个养字,常常被理解为休息养生。事实上,修身养性,就是存养省察功夫,不仅要“日三省吾身”,而且要随时戒慎恐惧,省察自己。修身养性的性,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时时存养省察,就是圣神功夫,臻于化境。

所有的一切都在于我们自己,所有的责任担当,都是“我”的责任担当。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是去评点讲说他的高下,甚或另立一说以胜之,而是用书中之言,观照自己,反求诸身而自得。不断充实自己的人性本然之善,去除外诱之私心偏心,则能不偏不倚,和然中道。

面对世风日下,老人倒地上没人扶,环境破坏,沙滩上垃圾没人捡,公司管理不善,晚上好多人下班电脑不关,这是谁的责任?都是“我”的责任!别人不扶老人,是我的责任,这事我要管。怎么管?就是我自扶之,这就是《中庸》的大正至中之道,这就是《大学》的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不要想“假若人人都……”,这样就会觉得,光自己一人改变不了什么,这就不是儒家了。儒家的观念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管不了别人,但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管不住自己。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华杉详解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所以中庸是一点也不偏离正道至理,是精微之极致,唯有君子能体会到,小人是认识不到的。

朱熹注解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之心,多欲而无识,无所忌惮,不知有中庸之道,故肆欲妄行。

张居正讲解说:“君子小人,只在敬肆之间而已。”意思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时刻心存敬畏,而小人则放肆无所忌惮。

小人不知道害怕。最简单的案例,就是开车。那闯红灯的,在马路上逆行的,在高速公路出口随意打横变线的,都是无所忌惮的小人。他明明知道这样是危险的,可他就是无所忌惮,对自己的生命都无所忌惮,别人的安全更是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君子知道敬畏,首先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极其敬畏。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在自家院子里小坐,也要注意别在屋檐下坐着,怕万一瓦片掉下来砸到头;也不要骑坐在栏杆上,怕失去平衡摔下来。

这是敬畏什么呢?我们可以用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来解释。当一个企业有300起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

所以抓安全,都不是抓大事,而是抓小事。同理,我们个人的修为,应事接物待人,也是抓小事,不是抓大事。你有300次放松放肆,恐怕就会闯一次大祸。修养的心法,就是不应事、不接物、不待人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戒慎恐惧,慎独。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就能不勉而中,无时不中,坦然中道。

中庸之道,是德行之道,也是性情之道。朱熹引用游氏注解说:“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所以中庸的中,也兼有中和之意。

以上是第二章,我们总结一下君子之道,就是“性情中和,德行中庸”。这八个字,需细细玩味,每时每事省察自己。

喜欢华杉讲透《大学中庸》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大学中庸》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