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华杉详解

《大学》一开篇是“三纲八目”——三个纲领,八个条目。这句话讲的是“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先来讲“三纲”的第一纲“明明德”。

“明明德”的前一个“明”是动词。朱熹说:“明之也。”就是擦亮、使之复归明亮的意思。“明德”的意思是,那德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朱熹说,明德,是人天生的灵性,是“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所有的道理你都知道,所有的事你都会处理,但是后来怎么就不会了呢?一是为气禀所拘,二是为人欲所蔽。

气禀,是儒家的一个说法,人的贤愚贵贱,是被出生时所秉受的气影响的,否则为什么有的人那么聪明,有的人那么笨呢?王充说:“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程颐说:“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朱熹说:“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总之,人跟人不一样,虽然天性一样,但是天分不一样,有人分到贤,有人分到愚,有人分到贵,有人分到贱,有人分得多,有人分得少。“为气禀所拘”,就是受自己的天分限制。

为人欲所蔽呢,就是利令智昏。一件事,本来知道该怎么处理,但是存了私心,就跑偏了,就处理错了。

所以要明明德,朱熹说:“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就是叫同学们要时刻擦亮自己。这里“因其所发”的“发”字大有讲究。发,就是其发端处,就是孟子的四端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人都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一个人再怎么不济,也总有那么一点。你抓住那一点,把它不断扩充放大,就能逐渐获得仁的全体。不管到什么程度,都不要自暴自弃,说自己做不到,有四端而说自己做不到的,那就是自甘堕落为贼了。

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觉得,《大学》的“明明德”,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孟子就讲过“良知良能”,良知是生而知之的,是你生下来本来就知道的;良能是不学而能的,是你不用学本来就会的。这就是朱熹讲的“具众理而应万事者”。明明德、致良知,就是要不断擦亮自己的良知良能。张居正说:“譬如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有本之学”这四个字太好了!我们的学习之本,就是我们自己!不假外求,这是何等简易洒脱!学会向自己学习吧!

讲到明明德,我还想起禅宗的一段公案——六祖慧能的故事。

师父要传他的衣钵,让大家写一个偈子看看各位徒弟的智慧高低。神秀先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听了,也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后师父就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大家看了这个故事,是不是都觉得慧能更高明?

但是我觉不出来。因为读书是“切己体察,事上琢磨,知行合一”,谁高谁低跟我没关系,关键是我准备怎么去做。读了慧能老师的偈子,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法行动。但读了神秀老师的,我就感悟到明明德、致良知,就是时刻找那良知善念的发端处,把它抓住,把它放大,不断地擦亮自己。

学习不是学些知识,而是知行合一,是一种行动反射。

明明德,你准备怎么行动呢?

喜欢华杉讲透《大学中庸》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大学中庸》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